【榜样力量】熏画“守”艺人:“烟火”中传承中国“复印术” 第5张插图

李淑英制作的熏画。于晶摄

中新网中卫11月27日电 题:熏画“守”艺人:“烟火”中传承中国“复印术”

中新网记者 于晶

一片剪纸,一盏油灯,中国古老的“复印术”赋予传统剪纸艺术第二次蜕变。11月27日,记者来到宁夏中卫市级非遗项目熏画技艺传承人李淑英的工作室,感受熏画的独特魅力。

李淑英正手拿煤油灯对剪裁好的素材进行熏制,黑烟熏熨后的纸张边缘渐渐干燥卷起,如斑驳的古铜制品呼之欲出。她小心地顺着边缘揭下,即制成一模一样、黑白分明的两幅画面,一阴一阳的小小熏画里,凝结的是民众的智慧和朴实的愿望。

熏画,原为保存剪纸花样的一种方法,来源于剪纸熏样。熏样,是用烟火把剪纸原样“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从熏样到熏画,完成了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过渡。熏画更加注重画面的空间布局,注重左右对称,色泽更加均匀柔和,画面也更加美观大方。
【榜样力量】熏画“守”艺人:“烟火”中传承中国“复印术” 第6张插图

李淑英制作的熏画。于晶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用煤油灯烟火熏制而成的熏画画面,需要经过构图、剪样、熏烤等10道工序,它以黑白基调为主,色泽均匀柔和,由于其独特的制作方式,熏画兼具了剪纸和版画的艺术效果,它原始保存了剪纸和刺绣花样的形态,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老的“复印术”。

据悉,熏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熏画与剪纸的发展一脉相承,它应时而做、应事而做,其特有的表现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熏画图案中蕴含着华夏民族古老意识的遗传基因密码,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到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民风民俗、衣食住行、婚育文化和吉祥文化等方面的演变过程,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活化石”。

李淑英说,从她记事起外婆和母亲就会做熏画,农闲时节或逢年过节,当地妇女聚在一起,画的画、剪的剪、熏的熏,许多人家的炕头、墙壁等各处贴着熏画。图案内容则包括人物故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吉祥纹饰等等,尤其善于表现民俗风情。

在李淑英的工作室,小到几平方厘米左右的单幅画,大到数平方米的组图、卷幅,述说着农家故事、丰收景象、民族团结、国泰民安。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样式,都有着丰富而充满想象力的内涵。

对于熏画创作,李淑英一直坚持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灵感。她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代接轨,关注身边人和当下事,让作品可触摸可感悟,表达时代声音,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可,非遗传承才更有力度。

如今,现代复印技术的发展使熏样技术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已少有人知晓和了解熏画,“如果再不去抢救、发展,这门手艺可能真的就消失了。”李淑英说,这几年她除了带徒弟,也将熏画技艺带进了课堂。小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喜爱超出了她的想象,在教孩子们制作熏画时,她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看母亲和外婆在煤油灯下剪纸的情景,亮光透过剪纸的缺口投过来时,那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一直驱动着她一路向前。

对于未来,李淑英计划继续对传统剪纸熏画经典纹样造型和民俗文化内涵进行整理和挖掘,拓展非遗创新传承新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创作中来。(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qclz.youth.cn/znl/202211/t20221128_14161263.htm